一贯之理

慈无依著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各教教理皆是因时因地因人而设置,因此

五教同源•五教一理

一贯之理,博大精微,其博大之处,融贯五教教理为一理;其精微之处,忘言绝虑,思议不可及,直指灵根性源。一贯法门,并非创新的教派,其道统源远流长。过去人们的脑海中都认为儒、释、道、耶、回各有不同的道统,各有各的传承。而一贯法门却指出五教道统虽各有传承,然这是由于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差别,若统观人类的文明史,实有其统一性、一贯性。各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各有其不同的伟大的历史使命。由于各教门徒过去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尽了应尽的宏法利生的工作,使现代还有不少人在高度的科学昌明的时代里,仍保有一份宗教情操和理智。

各教的教理之宗旨,无非是淨化人心社会,使世界成为人间淨土、世间天国、大同世界。所以从人类的文明上看,我们无可否认的五教的道统实是同一道统,只是在这大道统上各有各的神圣角色。今五教门徒不察五教本同源,五教本一理,强分枝末,各立门户,扬己抑彼,自是其是,实非人类之福,也非五教圣人立教之初衷。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各教教理皆是因时因地因人而设置,因此各教教理,彼此是相通相融的,只是在枝末上有所差别,而其根本并无二样。故,一本散万殊──一贯之理即是五教教理;万殊归一本――五教教理就是一贯之理。释迦的佛经,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四书,耶稣的圣经,穆罕默德的可兰经,其化导的方法各教虽不一样,但其原理却是相同:都是要除恶向善,背尘合觉,不要贪恋红尘假景,不被外境和物欲所牵役,才能离苦得乐,永远得到解脱自在。

显明大德云:「佛门有许多宗派,各宗各派的教理,彼此都是可以相融的,故能通于此宗,而不能通于彼宗,这自己的造诣不够圆融。」印顺大德也云:「研究佛法,对各部各派的教理,可以比较、评论,但切不可专凭主观,凡是不合于自宗的,就以为都是不对的,错误的。这种宗派的独断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

由这两位大德的启示,我们应当深深地体悟:世界上有五大宗教――儒、释、道、耶、回,各教的教理,彼此都是可以相融的,故通于儒而不通于耶,或通于回而不通于道,或通于耶而不通于佛,这是自己的造诣不够圆融。因此,对各教的教理,可以比较、参研,但切不可专凭主观门户之见,凡是不合于本教的,就以为都是不对,错误的,这种教派的独断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

由于时代背景社会状况、地理环境之不同;风俗、习惯、种族之不同;以及根基、缘份、秉性、民心善恶程度之不同,故五教圣人,因时、因地、因人各化一方。

五教圣人虽有教无类,但皆因材施教,说千法万法无非是要使对方契机,也就是打开对方的心窍,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宏法利生之效。我们若是以度人济世为前提,以化导众生除恶向善,背尘合觉为要务,则无论是儒、是佛、是道、是耶、是回,只要能契机,任何教理都可使用。以广义的解释:儒、释、道、耶、回的经典都是佛经都是圣经。故佛经、四书、道德经、圣经、可兰经自有其不可否认的价值。

在中古时代,高山峻岭,汪洋大海,无垠沙漠,以及语言、种族、风俗、习惯的隔阂,释迦佛也只能在印度宏扬佛法,孔子也只能在中国宏儒法,耶稣也只能在巴勒斯坦宏福音,穆罕默德也只能在阿拉伯世界宏扬伊斯兰教理。而在目前这二十世纪时代,交通,通讯工具便捷又迅速,一切的高山峻岭、汪洋大海、无垠沙漠,语言、种族、风俗、习惯再也不成为阻隔。

国与国,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空间距离,愈来愈小,所以五教圣人若再降生在这时代,则释迦见到需要以圣经教理来成全者,必定讲圣经的教理;见到需要以四书、或道德经来成全者,必定讲四书、道德经的教理。同样地,耶稣见到须要以四谛十二因缘法、三法印等诸佛法来成全者,必定讲佛家的教理;见到需要以学庸、道德经成全者,必定讲儒家的教理。

千法万法完全视众生的需要而定,故说法无定法,以能契机之法为上,说法不能契众生之机,虽然说尽一大藏经,也徒然无益,只要能开啓众生之心窍,即使是一句「信主耶稣得永生」,也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诚挚地信主耶稣,比不信主耶稣而内心感到空虚,甚至为非做歹强的多。耶教也是淨土法门的一种,佛教徒怎可排斥,任何耶教教理的非难,皆是个人对圣经的真义未有深入的瞭解。反过来说,对佛经及其他经书的非难,也都是个人对佛经及其他经书瞭解不够。

显明大德云:老子、孔子、耶稣、穆罕默德都是诸大菩萨之化身。此说尚且不论其正确性,但还属持平之论,明末正统佛教的四位高瞻远瞩的高僧――云栖、紫柏、憨山、藕益,都力倡三教同源说。于今一贯法门十八代祖师尊师母,及其门徒就是力倡五教同源,五教一理,这是时代潮流所趋。

在二十世纪以前的一、二千年,由于民智未开,交通及通讯工具尚未便捷,因此高山峻岭、汪洋大海,无垠沙漠,以及种族语言、习惯风俗,阻隔了国与国,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密切往来,当然也阻碍了教与教之间的全面接触,以致宏扬大同世界,人间淨土,五教同源,五教一理的一贯法门尚不能大开普传,这是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及时运未到之所使然。

而二十世纪以后,教育普及,民智大开,以及交通,通讯的日新月异,便捷又快速,过去阻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密切往来的因素已经完全消除。而地域与地域,国与国的时空距离,愈来愈缩短。尤其到目前,全人类的生活,虽然有国别,地域、种族、语言、风俗、习惯之不同,但已形成整体性,任何一国,任何一人都不能单独生存,彼此相互依赖。所以,任何宗教的门徒再也不能闭关自守,而务必彼此相互往来,相处共事。

然而不同信仰的人相处在一起,就是不能十分融洽,总是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无形隔阂。这种不调和的现象,便是教派门户之见的潜在影响。因此,从二十世纪初叶,一贯法门于是应运开始普度,这是天意,也是时势所造成,一贯法门该普及各地民间,广度有缘种子(过去历化诸祖都是单传独授)。人人「信解受持」此宏扬五教同源、五教一理的一贯法门,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了五教圣人大同世界,人间淨土的理想。

在当时五教圣人,应运各化一方,其目的都是在济世救人,唤醒迷津,奈何后世各教门徒,不明五教本同根同理,强分枝末,故才演变成今日各教门徒壁垒分明,甚至相互攻讦,各执门户之见:释者认为佛陀所说的才是究竟,儒者认为孔子所说的才是究竟,道者认为老子所说的才是究竟,耶者认为耶稣所说的才是究竟,回者认为穆圣所说的才是究竟。而到底谁说的才是圆满究竟,如此一来,人与人,教与教,种族与种族,国与国之间,就永远不能得到真正的和谐安乐。

其实各教门徒都没有抓住五教圣人立教的原始精神。佛陀的慈悲,老子的无为,孔子的忠恕,耶稣的博爱,穆圣的清真,此五者的含善究竟有别吗?

  • 慈悲者
    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拔苦曰悲,与乐曰慈。同体大悲者,谓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诸佛诸菩萨,悲悯众生皆同一性体,本是同一灵源,故起大悲心,度化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了脱生死苦恼。无缘大慈者――即是有教无类,不分怨亲、贵贱、贫富、智愚,不分国籍、种族、敎派,其至不分动植物的平等大慈心。故慈悲便是一体之平等心。

    今日佛教徒应当效法明末四位高僧――云栖、紫柏、憨山、藕益能视三教同源,三教本一家。这四位高瞻远瞩的大德高僧,若降生于现在,也必然力倡五教合一。即使释迦佛再来降生到目前这全类生活已形成整体性的世界,也必然同意五教同源,五教一理的。
  • 无为者
    无论行善布施,行功立德,内不著能布施之我,外不著所布施之人,人我双忘,能所双遣。故无为便是无我之平等心。
  • 忠恕者
    简单的解释即是仁。而深一层的含义,忠即是中心,恕即是如心。中心者,即是大中至正,不偏不倚,不过之也无不及之心。如心者,即是不变不迁,始终如一,不随外界之变而变,心不随境转。故忠恕便是不变之平等心。
  • 博爱者
    即是爱一切的人,此爱普及怨亲、贫富、贵贱、智愚、美丑、善恶之人。故博爱便是普及之平等心。
  • 清真者
    清者为清静清虚,真者为真实不虚妄。以真诚不虚妄之心待人,而他人如何待我,我皆淡然处之,清清静静无碍于己,故清真便是无碍之平等心。

故慈悲、无为、忠恕、博爱,真清、其名虽为五,而其理实为一。由此可知,各教圣人都是同一心,只是化导的方法及表达的方式不一样。

法法平等,千法万法皆是因人的根基之不同而设置。也可以说没有人就没有法,各教的经典皆是因人的不同需要而有,所以说,佛经并非只为了佛教徒而产生,四书并非只为了儒者而产生,圣经也并非只为了耶教徒而产生。佛教徒研究道德经违背释迦佛吗?耶教徒研究四书会触怒主耶稣吗?儒者研究佛经对孔子就是不尊师重道吗?教育普及,民智大开的今日,若还故步自封说自己本教的教理最好,自己本教的教理他教门徒不能使用,这种狭窄的教派观,迟早会被时代洪流淘汰掉。

严格说起来,法本不分佛陀所说,老子所说,孔子所说,耶稣所说,穆圣所说,五教圣人皆是因时置宜,而后世的门徒却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时代的改变。五教圣人若降生在今日,释迦佛除了精通佛法外,也必精通道德经、四书、圣经等;孔子不但精通四书五经,也必然精通佛经、道德经、圣经等;耶稣也一样,精通圣经,也精通其他各教的经典。

时代已不一样了,也应当有所应变,这才能真正得到宏法利生的效果,否则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坚执门户之见,最后不但不能宏法利生,而且自己甚至被时代洪流所淘汰。总之,法法平等平等,一切法皆是因人根基之不同而设置,无论是佛经、圣经、四书、道德经、可兰经能契机者为上。

自从五教圣人归后,后世的各教门徒的门户之见,根深蒂固,故如何圆融五教教理,这是时势所趋,因此宏扬五教同源,五教一理,大同世界,人间淨土的一贯法门乃应运普度,唯有人人都视五教同源,五教一理,世界才能真正得到和乐幸福。

世界的空间距离,随著交通、通讯工具的突飞猛进,以及民智的普遍开展,人类的生活形态已形成「地球村」。国籍、种族、信仰、语言、风俗、习惯,及天然环境,这些固有的隔碍因素,已挡不住这种空间缩小,生活融合的潮流。因此顺著时代潮流,各教应拆除彼此的藩篱,坦诚相见,彼此心静气地把五教同源同根之理,阐扬出来,让世界性的宗教大团圆,如此方是人类之福。

一贯之理即是五教教理,五教教理即是一贯之理。视各教门徒皆为亲如手足,尊重各教门徒的信仰,这是每一个一贯门徒的修道信条,若有人不能把各教门徒视为自己的手足,而歧视他们的信仰,这已丧失了做为「一贯」门徒的资格,因为他并不瞭解「一贯」之真理。一贯法门所强调的,就是每一个人随个人的根基缘份,信仰佛教也好,信仰儒教也好,信仰道教也好,信仰耶稣教也好,信仰回教也好,除了真心诚意地固守个人的信仰外,但也务必抱以五教同源,五教一理的胸怀,与不同信仰的人和睦相处,真诚往来,互切互磋,绝不可存有门户之见。在推展「五#教一家」、「世界大同」的神圣工作中,一贯门徒只是起个带头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五教门徒能同心协力,共襄盛举,才易于完成。

社会上一般人都认为各教的门徒,都是为自己著想,从不问也不关心世界的福乐及和平,这可说是完全误会。如果真是不问也不关心世界的福乐及和平,则释迦佛,老子、孔子、耶稣基督、穆圣都不必降生来这苦难的世间,他们各自在天堂、淨土好好享清福,何必来这混乱苦难的世界立教宏法,吃尽千辛万苦?甚至像耶稣基督为了救世人还得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们为何要如此呢?对他们自己有什么利益好处呢?

其因无他,只是为了压抑不住对世人那一般无尽的同体大爱,不忍同一性体之同胞在世间沉迷不悟,造业受苦,所以才要下世立教度人,鞠躬尽粹,死而后己。一贯法门的十八代祖师尊师母就是要继续完成五教圣人未完成的志向和心愿──使污浊的世间成为人间淨土,使混乱的世界成为大同世界。

各教门徒应当秉承五教圣人对世人那一般无尽的同体大爱,在这股爱心的温暖之下,使人人不再囿于贵贱、贫富、智愚、美丑等困扰,不再囿于国籍、种族、血统、教门等的成见,完全打成一片。进而使弥漫在世界各地的暴戾邪恶之气,在这股无尽的同体大爱之光芒照耀下,烟消雾散,而改以欢笑、安乐、和平、良善、幸福、富足、温馨的气氛充满人间,而真正成为人间淨土,大同世界。

不但一贯门徒秉承无尽的同体大爱的师训,要化污浊的世间为人间淨土,化混乱的世界为大同世界,同样地,五教门徒也应当加入这神圣伟大的行列,顶劫救世,努力以赴。把这股人人本具有的无尽的同体大爱,散播在世界各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而自悟自证,回复光明普照、万德具足,佛智充满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