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劫收圆上理天

恭接 玉旨开著新书

本堂主席关 登台

圣示:今夜恭接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驾,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钦差太白仙翁 降

诗曰:

赉诏丰原降圣堂。
著书大命永流长。
普度苍生登觉岸。
理天极乐沐恩光。

圣示:今夜吾乃颁赐 昊天玉旨降尔道场。玉旨宣读,神人俯伏

  钦  奉

玉皇大天尊 玄灵高上帝 诏曰:

居凌霄,统辖万灵,无时不以苍生是念。浩叹世道之日愈沉沦,慨悲人心之日愈恶化;虽道场普渡,有识之士无不自勉而致力于代天宣化,差堪告慰也!

兹查尔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领命设道场普化,神人用命,迭有佳绩,以劝善人心,匡正世风。今日乃再特加畀命,敕旨一道,命由南海古佛,孚佑帝君两位贤卿为主著仙师,命由勇笔为主著正鸾生,开著天书一部,题其颜曰《末劫收圆上理天》。由辛未年四月十八日起,期期降鸾开著,为期一年完书缴旨。

此书之著,乃应时运点渡普天下修子道中疑惑,并劝勉众生体认修道之真谛,乃为理天宝典,应运降世。殷望尔神人同勉,书成之日,论功行赏。

钦哉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辛未年四月十八日

恭接 无极懿旨

本堂主席关恩师 登台

圣示:恭接无极懿旨,命本堂副主席观音菩萨五里外接驾,命本堂城隍十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董双成仙姑 降

诗曰:

母心眷顾到丰原。
颁命著书畀圣门。
灵笔通天扬誉早。
从兹普化沐慈恩。

圣示:吾今夜乃颁赐 无极懿旨降尔贵堂。懿旨开宣,神人俯伏。

  钦  奉

无极老母 天母至尊 懿旨曰:

母居无极,不计数之会元中望穿秋水,盼望众灵儿早归无极理天。孰料,沉沦轮回中难以计数之灵儿日愈沉坠孽海,难以自拔。今尔懿敕拱衡堂勇笔贤儿领承无极懿命,建设「懿敕道场」,大开普化之门,三年中迭有建树。今再领命开著应运之无极天书一部,旨在点悟修子道心,并开示众生道谛真义。

母心一视同仁,深盼众灵儿得早日启悟,并生向道之心,能于阅书之中得其精髓,启慧觉而坚道心,共返理天,以慰母心慈怀,是所盼望!

并为勉众生助道发心,以期是书得能广布流传,普天之下众灵儿均能有幸阅书而有助益。凡有阅书流通,或讲解成全,助印广布不断,均淮呈疏无极,以达慈怀,有所叩求而予感应。以此为勉,深愿众灵儿逢此良机,自宜把握,借假修真,以行功德,助大道之普及也!

懿旨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辛未年四月十八日

济佛 降序

济佛 降

圣示:吾济颠降尔道场,乃为《末劫收圆上理天》一书为序。

时值三期末劫,各宗教致力于推展普化道务,有以觉世牖民,有以恩波德泽,有以弘法利生,在在均为法轮推转,共沐法雨,而至普天之下,法喜充满也。其中以天道修子、佛门正教、圣门贤生等儒、道、释三教之为普化尤为有力也。今日台疆道脉弘法利生之圣业可谓蓬勃发展,不愧为道源之地。

今有懿敕道场之懿敕拱衡堂领旨开著无极宝典《末劫收圆上理天》一书尤为可贵。盖,本书乃为一析解道程真谛之书,以常识解惑,不以教条为著书内容,其主旨乃在讲解道中许多修子不易明暸或为最易疏忽之真理,阅书大有顿开茅塞,智慧丛生之势也!

为因际值末劫乃应运而降,书能得阅则何异置身理天恭聆大仙说法,如沐春风而受益不浅也!值此书之初著,济颠在此为众生期勉,研阅能用心胜似盲修苦练数十年也。谨此数语以为序。

济佛降序于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辛未年四月廿二日

一、何谓末劫收圆?

孚佑帝君 降

圣示:前二期贵堂恭接玉旨,及济佛为序,使本书生色不少,今为著书第一期,尔后吾与贤生等将有颇多共处之机缘也。

所谓「末劫」,乃为天地会元说中之名词,其意乃为:此时际值午未交会,将有浩劫降临,以此共勉众生向道而修。盖,修道可救灵,受假体所束缚而日愈沉沦蒙蔽之灵性苏醒,灵性苏醒则不再造罪恶之因,当浩劫来临时,即可避免受到波及毁灭,换言之,即是善恶之清算。

而浩劫又是什么呢?水、火、风三大灾劫也!此说不无根据:水劫而言,人心不善,道德日愈沦丧,私心尤重,有为图己利,滥砍滥伐,水患增大也。另有一说乃为一般道德家、学者所倡:言人心受物质文明之腐化,已达理智不再,因而人际关系已失亲善之和谐,国际间纷争不已,终将导致毁灭性之战祸,乃成浩劫为刀兵、饥馑、瘟疫。此二说均属各有拥护支持之基础,前者以宗教学为立论基础,后者以现实科学逻辑为立论基础。尔等世人可仔细回思观察,目前世间之生态是否多有符合!

所谓「收圆」,既有浩劫而劝勉众生修道,而修道之结果在哪裡呢?即是不要受到浩劫之波及与毁灭。而欲求不受毁灭,即须返回无极理天始得脱劫。但,并非每个有修道者都可达此境界,故在修道及至返回理天之前,此一段修道过程,就有个使命,即是要修道子能够在道程中「任考不倒,受挫不退」,道程终始,以达超脱轮回之境界,则为收圆之目的。

有者将「收圆」一词局限于某一教门上,乃因而产生许多争议,吾等下回再谈可也。

二、争议什么?

孚佑帝君 降

圣示:前期谈到争议,这一期我们接着谈论的主题就由它开始。

在道场中或者各宗教之间,常存有一个正统法门的争议。昔日有某新成立之宗教,高呼 玉帝不可能退位,坚持 玉皇大天尊乃为第十七代玄穹高上帝,而所谓第十八代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乃为中天玉皇而已。如此在宗教界引起一番争执的轩然大波。时至今日,鸾门所尊仰之第十八代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经时间之印证考验果然无误,由此可见真理终能流传不断,争议仅乃一时之间假象的蒙蔽而已!

目前中外之各宗教间多有争议存在。诸如:耶教有所谓天主教会、基督长老教会、浸信教会等等。佛教间亦十余宗之别支;而真言宗更将佛教判成、密二教。而存在此间有各自吹捧自己所信仰之宗教为正教,而将不同信仰者斥为异教徒,有如是观者不乏其人。

而一贯道之天道道子中存着争议更大。有自立为接金线为祖师、有自立门户为另一宗,更有道子为所求之道是否「金线大道」而存疑争议。以上吾作举例,而列举争议之存在于各宗教道场之间,而其争议孰对孰错?虽必须等待时间之考验与印证,是真理者恒流传。但道子间却有可能因此而丧失道志,毁却灵根。故吾今日乃要直指争议之不当所在。

天道道子对于最常争议之问题,乃在「金线道脉降在何方?」「真祖师何在?」「而己身所求是否金线道脉?」吾乃为天道法律主,今日明告道子而言:接金线乃 老母慈悲,维道脉一线传承不断而赋予道中智慧前人之传道谕旨。一般道子常有一个疑问:「是跟前人走?或是跟道理走?」因此才有所谓智慧考!今日大道普传,非止于先天大道之流布,而各教门亦有大力推广教义者,是以「时运变迁法亦迁」。各前人之承师范祖,广传大道,理念自无不当;换言之,乃各求道道子之智慧体认。唯,诸天仙佛无不强调「认理不认人」,此即以「真理至上」。是以故,金线道脉乃为传承宗脉之所属,而修道乃为认理归真为至上。至于真祖师何在?佛曰:「佛在心头莫远求。」道子当亦可如是想:祖师在心无须求。」真祖师即在尔心头,即曰「认理」,则谁是「祖师」,无关宏旨。尔得道而修,认理归真而行,则「祖师」之争议仅乃镜花水月,身外物议而已。

当前道子在道程中必须有此体认「争议是错误」;而一味萦绕于争议的问题,不但对修道无益,对返回理天的道程更是一大阻障。而唯有真理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及事实的印证;换言之,真理才能让人信仰。

三、佛堂道子的困扰!

南海古佛 降

何谓佛堂的道子?即为已经明师一指点玄关、得大道、获三宝的道子是也。既得大道,何来困扰?目前道子中普遍存有一种不正确的愩高心理,即为:「我求先天大道,并经一指得道,心理上划分先、后天,着皮相,生我执,灵心蔽障矣!」先天大道普传奥义,固然不错!解脱灵性于无边苦海,然则道之为道,人人平等,人人可修。修道人首在平心,若执相则易入迷,纵然得至上可贵之真道亦不能返回无极理天也。其理安在?盖,既生分别心,便有迷幻相,对道的体悟就不能透澈;虽然置身于先天大道的佛堂中,却不能精修明悟,就如瞎子进宝库无视珍贵物。此为道子困扰之一。

再有求道道子存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常谓:「我入先天大道,则见气天神不拜。」如此错误观念源于道中先进者传道错误,致使后学者产生偏差心理。须知,道如明师,授业、解惑,修道子须知尊师重道,但已经证道成果殆无疑义,生为人身即属尚在学习中,至于以后成就目前尚在未知数,尚要勤修始有正果之成。对于先进前辈,不知尊敬参拜则基本礼节已失,遑论行为之动机观念错误。吾奉劝道子须去除不正确观念,始能对于道程有助益,此为困扰之二也!

凡此种种,俱属不利于道子,切宜明悟而改!若不知悔改,则终无回返理天之望也!

然则,佛堂中先进者更须谨慎,虽然佛规有不乱系统,有见及此而为防止道中执事及办道人员挖角人才始明定此一佛规;但传道者为恐道亲囿于某种因素而投向另一道场中,竟于传道之初灌输「佛堂乃先天大道,既入先天大道则可不用参拜后天神庙,或不许与其它道场作接触」之不正确观念。此乃道程中返回理天之一大绊脚石,道子慎而深思之!

下期吾再续谈道子与其它道场接触之损益观,题目为「先得而后修」也。

四、先得而后修

南海古佛 降

天道传道中常可听闻:「受明师一指即为天榜挂名,地府抽丁,已经得到大道。此乃旷世奇缘,亦仅天道可得如此而已。此中所谓「先得」,即如 无极老母赐下一个珍贵无比之礼物给每一个求道的道子即为得道。但是如此奇缘并非表面意义而已,此乃 老母慈悲,盼望每一个原灵子俱有缘求得大道而赐法门;故,天道传道者均能以此引渡众生向道。唯,在「先得」之后,却有一个更为实际而重要之工夫行持,即为「后修」;亦即已得 老母所赐珍贵无比之礼物,尚要勤加爱惜,始能永远获得;若不知爱惜,使之破损,最终仍无所得。是以故,得道之后必须时时行持,日日精进,此为先得而后修之意义。

在此末劫之时有此方便法门实为众生之幸!但世人切宜明悟,得而不修则如不知爱惜礼物,终致破损,空无所得也!职是之故,道中亦因此衍生一个「道子是否可与其它道场接触」的疑惑?吾在论断它的可行与否之前,先分析它的损益观:「损」的方面来讲,怕道子受迷而纷歧。因为万教普渡,良莠不齐;天魔考道,时有所闻,怕道子禁不起外道所考退志。再怕道子与他组或他宗接触后而囿于某些因素,如环境、认知等因素而断了线,则不能终始以竟渡众之功。此乃人为因素之错误,渡一众即得其功,再成全亦可再得其功。而人才流失乃为办道主事者首为忧心之事,固无可厚非;唯!道场自有贤能才辅佐,实无须过虑,以整体道脉考量始为正确也。

「益」方面来讲,道子与其它道场接触可融汇各家之长而增智慧,此亦无可否定,即如鸾门力倡五教合一论而造就颇多向道人才即属一例。再者,道子行持除内性之修,尚有外行之功。一般道子力行三布施,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行功立德以为了愿;或发财施,或发法施、或发无畏施,以此而与一切弘法道场结缘、助道、弘法,亦为修持中之一环。现今鸾门弘法之助道力量颇多源自于道子,即为一例。虽然此乃为道子受冤业之讨报,或身体事业等人生运之不顺而发愿助道,以此功德消业。但为何道中救灵未有救苦,以鸾门道场救苦而弘道,吾往后再专文讨论。

析解损益观后,吾明告道子:在先得而后修的道程中与其它道场接触乃为不可避免,亦可无须避免。但道子必须有个健全心防,即是在行持助道方面必须明确认识「所接触之道场乃为代天宣化之普化道场而推动道务」;并确切建立体认「行持助道不背本源即为佛规中不欺师背祖之戒也」;换言之,道子可自以量力助道,选择普化道场作行功了愿之实践,但本源道脉不可废。

在智慧及心防均属成熟而正确之下,行持助道则更容易达到返归理天的境界。反之。不能有成熟之智慧,以及心防未建立之前,道程中道障宜克服。综此而言,道子之智慧为道程一大关键,修道子宜深加体会。

五、求道篇

南海古佛 降

目前在东土台疆所传大道,以佛门正宗最为广泛之外,则以佛道合义之先天大道颇为深入各阶层,以及鸾门善书之普化亦无远弗届,可谓当今道脉之主导也。是以故,台疆一地众生福缘特深,有幸处处可闻道,处处可修道。并且推及于海外,先由华人社会以迄当地社会,弘道之盛可谓群贤济济也。

在此吾举先天大道道旨而言。受引保师引进佛堂,接受明师一指,获传三宝,可谓求得大道矣!此即为耶教之洗礼、佛门之皈依、鸾门之入鸾同也。在得道的过程中,有许多道子骤然警觉道程中有许多挫折,亦即魔考也。因而有人说:「不修道则无受魔考。」亦有人说:「我修道都没有受到魔考。吾明告道子,修道子绝不可能没有受到魔考,因为「无考不成道」,会说出修道过程中无受魔考者,就是他没有真心的在行道。

众生曾几何时闻见有未受考而成道者?但是众生不要误会,也不要怕!因为修道受考是有益无害,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一关;就如同学子读书,有期中大小考试一般,才能知道他学了多少;而道子受考也才能明白自己在道程上精进或退步。

但是,有很多道子在道程上受考,考得东倒西歪,难道是上天故意要刁难道子吗?非也!除了每一个修道子的夙累牵缠所注定的命象外,尚有冤欠的讨报。这些因素形成了修道子的坎坷路程,这些难关必须道子自己去面对它、克服它,以坚定意志、毅力忍耐的磨练而克服。

道子返回理天的障碍,在道子的修道过程除了研悟真理(内性)的修持,尚有三布施的了愿(外功),而造就了道程的无上成就也,此即修道子「内圣外王」之工,在修道的过程乃属奠基后更深一层的精进。吾等在下一期作更详细的探讨著述。

六、修什么

南海古佛 降

吾等今夜接续前期所论「内圣外王」之旨而续谈「修什么?」

修子既已「先得」,而道程中仍必须恒修不怠始克有成,所以要修,而修什么呢?就是每一个道子都必须有确切的体认,这也是今夜所要强调的主题。

不论任何一宗教之在家修众,佛道两门以及鸾堂等修众,在道程上内圣外王之修持是不可免,亦为终身唯一之奉行课目也。佛堂道子在明理班中大多有讲述到何谓内圣外王,但是却非每一个道子均能明悟而力行,故吾今夜特别强调,并加以解释之。

内圣外王之义,则知行合一,体用兼备。体为其形,会心于内;用为其行,发之在外。证诸佛家有未亲证真理则为凡夫之义,体内则为研悟真理,以达智慧圆明;行外则为实践,以智慧为本,作圣业之贡献。如三布施:无畏施四处助道弘法利生、法施劝度众生向善向道、财施助道推及普化。亦即儒家之诚于中,形于外,先正己而后化人,以律己之善而兼善天下。

夫子之道一脉传延于先天大道道统之中,故佛堂精修之士明悟其理,借喻而启后进者,以此勉励后学者,自我涵养之工必须勤学、穷理、致性也。

何谓「勤学」?俗谓:「活到老学到老。」由此可见人之生也,学无止境,勤学而得广知也,广知而穷理。所谓「穷理」,即是要把道理研究明澈,智慧始能大开,至此显见自我之天性;而天性为至善,回复至善返登理天不难矣!此即为内圣之修也。

外王之功又何在?顾名思义,外即为行之于外也。简而言之,即为行功了愿之实践也!

修道子须明悟一句话,所谓「三千功八百果」,功圆果满即是指「内修至性,外行功德」,内外双修亦即内圣外王之体用兼备也。

今日谈论此一主题,无非点明道子在内圣之道必须以勤学为基础,奠定道基,而以智慧为用,以备行持大道之实践。须知「道魔并降」,修道子若不能深具智慧则易受惑而偏离纷歧,枉费进道一片善因缘也。因此吾特别述明而强调于此,修众得一具体之目标,知要修道,而可知要修什么,不会朦胧不清也!

七、心法概论

吕仙祖 降

何谓心法?佛曰「正法眼藏」;道曰「玄牝之门」;儒曰「至善之地」;耶曰「天堂」;回曰「清真」。耶回两教均以《圣经》、《可兰经》为本,而儒道释三教则衍绎流传较为广泛而紊杂矣!

佛家之传教,或未尽真诠神髓,或曲解错误,乃有后世流传仅得一鳞半爪而已。此亦所以佛灭度后,生前弘法得诸般经典传世,而实得心印,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超生了死者无多也。佛有正觉大智慧,焉有不察及此,而未将心法传授耶?此在佛在灵鸠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持以献佛,世尊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莫知所以,唯有摩诃迦叶会心而笑。是以,始有佛云:「吾一切无上正法,悉以付迦叶。」自古以来,「佛之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本此,佛门禅宗尊迦叶为初祖,而有教外别传之心法也。

儒家至圣虽曰成圣成贤,但儒门贤哲配祀尽传儒家心法唯颜子、曾子而已。此在书中明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门人有问曰:『何谓?』曾子回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此乃曾参得体夫子心法之情形。非为夫子不传心法,实乃示众而所得各异。

道家玄牝之门乃为黄庭心法,则为人之枢纽,灵性居存之窍,天人交接之地,日月相合之所。为性命之修学,养生练气之诠诀,以性命成就道体,白日飞昇之修持也。

今「时运变迁法亦迁」,人天大道心法普传已不再如上古传道,本师相传,心印口授。末法时期心法人人可得,不须大智慧始有正觉,仅在是否世人得心法而知勤修,否则心法之传授,无异空得宝物,如瞎人入金山不知其珍贵也!此在道家黄庭心法,乃由古来之本师相传而至今时密本浅译颁行,兴盛鸾门,心法传正鸾,以此弘法利生,助道弘道,在在均可明证末法时期心法普传可得,及其重要也!

解释至此,众生应知明悟,修道子均有,亦均须得心法,始得具道体。如道门之三千功八百果,佛门之了因断业,无所罣碍之境界,则心法不可不恒修也。

是时,佛涅槃、心法付迦叶。斯时,佛以娑围,而一指迦叶,后曰:「尔为第一祖。」因而佛门禅宗有教外别传之旨。今有天道子求道得明师一指,即为得「人天大道心法」。明师一指虽为启开生死门,但修道子却有因此而误解。生死之门虽开,生死之路尚漫漫,须勤修行始能完全超生了死也。

众生明悟心法之重要,更须明悟得心法后之修持工夫也。下期吾等再继续探讨。

八、心法之衍绎

吕仙祖 降

心法者乃为其神髓也,事务均有之。如一种食品其色香味之造就乃有其独特手艺,且其佐料,更有其特殊调配才能够成为独家口味。修道亦同,有心法所宗,庶有道程遵循渐进之轨迹也。

许多人均有一个朦胧不清的理念,常听到「修道」、「求道」,也常在善书、经典中看了「道」的字眼,但是什么是道却无法具体阐述。虽然老子有云:「大道无名,强名曰道。」但是道加上心法,即如画龙点睛,可以徒然增加生气,栩然如生。何以故?道既无名、无相,摸之不着,视之不见,但以一个准则加以规范,使之遵循,则如拨云见日,豁朗可见矣!由此可见,心法颇为重要,几乎已是修道者成道与否之关键也。此可以由古来佛、道两门,师师相授,一脉衣钵相传可见也。

但是,古来密付心法虽突显大道之可贵,非轻易可得,但弊在道之难行也。际值末法时期,时运变迁法亦迁;更由于金阙权枢之转移, 玄灵高上帝力主普化,以劝度黎民向善向道之心志。仰体天心至仁至正,五教仙佛圣神有方方阐教,处处开堂,以为劝化;法门有弘宣教义,尽度有缘;助道更有倒装下凡,以为办道普化。均足以证明末法时期大道普降,心法弘传之道降火宅也。是以故,世人应知众生平等,不论出家出世,在家入世之修众,均须明悟道体,虔求心法,恒持不怠,始为返回理天之正确途径也。

吾强调至此,众生应已对心法有所认知。试看张天师道法一脉传承,其术不断,则代代天师传承心法之功不可没。而道家因心法深奥,多为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学,文深词涩,是以道家心法几于不振也。佛门以出家僧而入世为众生护持,此在近代以来尤为明显也;故,心法相传非但不虞断续,相反普及各地,因而造就许多真正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正觉心法也。

此中兴衰之含蕴,道子应深加体悟,以既得之心法,广传普度,不止于己身之精进修持更护持道脉于千秋万世之不坠也。

九、何谓心法

吕仙祖 降

心法自古以来即已有之,儒道释三门各有其义。儒以心法为要义,曾子谓孔门乃以中庸为心法。佛门法相宗以八识为心法,《俱舍论》四念处云:「心者心王,异乎木石。」又,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檀经》有:「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故,佛门乃在心印为心法也!取心为八识之主,资可印定之义也。道门心法乃在老子玄妙之门,所谓众妙以窥堂奥,入道门以得其神髓也。

而三教有:儒以执中贯一,存心养性,穷理尽性以呈于命;道以抱元守一,修心炼性,性命一一皈根;释以万法归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以「一」为衍生万众,则为生死窍之论,亦为心法之始也;但吾以为此乃修持之原则,故可传显明白者也。

今日道中诸子有博览群籍,贯通三教理论之贤哲,以三教义理相互印证,得一总论为「万法惟心」;故近世以来,一贯道之弘扬传布即是应时应运也。但是,道子身在其中难免愩高心态,未能把握心法之修持,实为可惜。道子既已入佛堂,则心法已得,此在三教俱同也。鸾门皈依,勤修人伦大道,以外行功德,内修本性,即为至上真理也。道子得其心法而不能勤加修持,则如明镜染尘埃,可惜哉!

今日阐明至此,道子宜明悟,修道怎样去修,就是在修心法而已!但怎样能将心法修持至精至纯而达到返归理天的境界,就要看修子怎样去下苦工了!

在前几期中,有述及道子在道程中时时受到业考魔考,而致凡事有所不顺之时;而佛堂救灵无以救苦,乃致道子与鸾堂结缘,以助道功德消业求解,此在道程中乃为苦工之一环。行持大道有所挫考,乃以后天事端最为明显,及可切中害处;故在心法修持过程中,乃属融入至高境界的灵性修持,道子以后天身考始能显现道心的坚定。深愿道子,心法虽得修持,过程仍须恒毅不退也。

十、心障

吕仙祖 降

心为六识之主,故可为一身言行之关键,颇多修道子就是败在心障之中。心障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

(一)心魔:所谓心魔,即为内魔,亦即自性之中与生所俱之魔性。此魔性在后天环境之污染掩蔽下不易发现,反而是修道子灵性较清纯的时候魔性时常显现。试看丹道的修持静坐、佛门的参禅打坐、鸾门的修持、欲求神通之修持,魔性显现干扰灵心,以致走火入魔,此为心魔所致也。

(二)心执:执为意念冥顽不化。众所周知,意念凝聚之中可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心执也会将心法牵离正道。

(三)心相:所谓心相,乃与心猿意马有大同小异之义。心不能自主,常受囿于某些因素,如贪、嗔、痴、爱、欲、恨等情绪的波动而形成,因此而衍生之心结即为心相也。相也者,随模定其形,不能自主之。

心障以此三项对道子影响甚大,心魔乱性,心执成偏,心相则失道气,在在均为阻碍道子道程的精进,不可不慎也!

但是,心既为人身主宰,六识之王,如何始克达成不受心障之累?此中端赖道子苦行而克其功。是以,修道过程中苦行乃是一门不可废的工夫;虽然时运变迁,但是苦行之工仍不可弃。吾举例而言:「修道者,佛门茹素除断杀业外,即是以茹素而修心也。道家以无为,乃将心之所主,玄虚转化,使心无所入于相,而可不迷心。儒家淡泊明志,即是使心不虚荣起伏,使其无以蠢动而达到静心。」

目前修道子当须明悟,砥砺磨心,使障不生,以达去心障而心证之境界,始有助于道程之精进无碍也。心证即是心与真理相应而印证,与心障恰是正反两极,亦是由迷入悟之境界。

心既为一切意识之王,则善与不善皆摄藏其中而产生心相,在意识有无之中均在日常流露,而成罣碍;故必须在日常中即对「心」之修持多下工夫,如明理、制欲、苦行等之工夫,始可磨砺心,而达到无所罣碍心证之境界。

十一、八识

南海古佛 降

所谓八识,即为世传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小乘说中之六识,再加上大乘中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合为八识。世所传均都以小乘之六识。六识又谓六根、六贼;盖,根为能生之义,以对色、声、香、味、触、法等生意识之了别作用者也,佛家所传去六贼而生慧根是也。

大乘前六识人都知之,但甚少开演八识,今日吾在此讨论之,以使众生明白八识之累。六识已是耳熟能详,不再赘言,从第七识讲起。

第七识名末那识,梵语之意即谓「意」也,「意」谓思量。此识以思量为自性,与他识以了别为自性不同。此识虽与第六识同名,但实有异。此名为意识,意即识之意,恒缘于第八识而执以为我。第六识名意识,即以意字面依托之义也。

第八识名阿赖耶识,梵语亦作阿梨耶,意谓藏也,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言能藏者,以能藏一切法种子;言所藏者,以是杂染法相所薰所依;言执藏者,以有情执为自我也。是以阿赖耶识即以摄藏法种子受薰、持种为自相,亦即以是为业所用也。人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夙世业所牵连,此识实为业报主,人之将死此识即行消散。故此识为佛家心法之一,亦名心,亦名藏识、本识、现识、无没识、种子识等。

此识体相甚深,作用极广、佛在世演示即少,二乘圣者犹不甚了悉,故对凡愚绝不开演,余诸外道更遑论可得。但此识于人为业报主,须待人之将死始离去,可谓在人之一生中牵掣最重,亦为最难克服之关。既如是,为何佛在世不能开演以示众生?此乃阿赖耶识作用深广,以现身串连夙世以来之识见业累,而其义深,非一般众生得能轻易了悟,故少开示;并为佛传无上心法之一。际值末法时期,大道心法普传于世,众生实比佛在生、涅槃等二个时期幸福多矣!

阿赖耶识有一特殊作用,比喻作为电脑储存体,可储存许多记忆(即为夙世以来无数业识),亦可显现许多资料之输送。人之灵识平素受假体所保护,亦即束缚,则如在密室之中与外界几如隔绝;但当假体进入放鬆状态,灵识所受压力减少,而阿赖耶识即于此时产生作用。盖,此识本身即为业报主,故累世冤怨罪业均有收入,一旦人之灵识稍苏,同时亦产生作用而有异象。

此识又在「生无」「梦有」两种现象所区分,亦可谓动静。所谓「生无」,即乃大地一切众生有情所产生之动力,牵掣它不能产生作用,此亦即人于白日之中不易接受到第三空间灵讯之道理也。所谓「梦有」,即假体在放鬆,比如静坐、睡觉、或生病时,外间一切有情因个人本身之隔绝而无力,因此本身阿赖耶识则起作用,将过去所种业累再一一输送显现,而成受夙世业累所牵掣缠扰之现象,亦即一般所谓之受外灵干扰;亦是一般人在上述情形下容易接受到第三空间之灵讯,比如梦到去世之亲友,或受阴灵之干扰。

以上说明了八识的作用及对人身之牵碍,亦即对道程有所阻障,乃要众生明悟,识业在道程修持中不可轻忽。唯有了解它的本质后,才能在它的显现作用时加以克服,精修实练,而期从中生出大智慧!唯有大定正觉的智慧心始可克服八识之作用,以免在道程中受到其罣碍,而徒生无数波折之难关。道程中无以顺利精修,则终成返回理天之一大障碍也。

十二、性命

南海古佛 降

《中庸》:「天命之谓性。」性字从生,合而言之为性;性命之不可分,命亡性失也。命之存乃为生,性之行乃为数,此存行之间即为大道之所在也。

修道子知命必能珍之、体之而修之;而其性所行之数,则为人生运数之所行产生其变化遇合;故在人生过程中自有诸般挫折,即乃行数之变化而组合命运之契机也。

修子切莫以为人皆有命,力所难抗,须知命中纵有所定,但行数之变化仍为莫测之机也。故修道子在道程中以知命为本,渐进修持,在真理的领悟中打开智慧的领域,进而从生命的行数中剋制其诡谲的变化。

性命于人不可失,于道不可消极。道虽无名无形,但其轨迹仍在,始能谓之为道。而道之轨迹,亦即人之性命所繫也。

如前述,人生运数之衍化各自不同,但此中虽有异,实则仍有共通之处,即为行数与命运任何一个环节之中所产生之波折,在日常间即为劫厄、业障等之干扰。既曰修,道子即要「了因完劫。」盖,「因」、「劫」俱属天地五行与人身五行及性命行存之数而变化者,如不予消除圆满,即如数学用错公式,百算不对;如果用对了公式,则进退自如,修道子在因劫中亦如是,唯有圆满因劫,性命才能圆满;性命无所罣碍,始能成大道。

吾转了一个大圈子,实际上乃在直指修道子在道程中性命的修为乃最基本课程,亦即最重要之关键。浅言之,一个人性命受到飢饿贫病的侵蚀又如何去圆满它呢?所以每一个修道道子必须从知命去领悟生命的智慧,而从生命过程的行数当中去了因完劫,才能使性命无所罣碍也。此即为性命在修道中不光只是生命的形象而已,还必须藉着修圆性命以达到修道的结果。

十三、性理篇

南海古佛 降

天命既谓性,故性乃禀承于天也。所谓物各有其质,有其生者,各随其生而具特质,谓之性也。理乃智慧也,能够事物穷其意理则可不受蒙蔽,乃智珠朗现也,此为性理之义解也。然则修道子为何必须具备性理呢?因为物各有其性,人为万物之灵,亦乃生物,故亦有其性也;既有其性,不免有所纷歧。

战国周时有将性理之学衍成三大家之说:一为孟子所主张之性本善论;二为告子所主张之性无善不善论;三为荀子所主张之性本恶论。此乃各家理论,以先天禀承,后天习染为基础,而所衍申之理论;而且更有许多言论主张性随人转,或附物改变等。一时百家争鸣,纷论异陈,唯均未得作传世之理也。

以《中庸》「天命之谓性」而言,乃为传世不断而甚受肯定之论,可以明证人性受之于天;既曰受之于天,则人性当为至善,殆无疑义也。众生须明乎此理始有复我真如之原力;盖,因先天至性受后天污染蔽惑所偏离之人性必须加以修涵,亦即去除后天所附加的不良嗜好而圆明的回复真如的天性。

修道子必须悟理,此乃智慧与否的真正关键也。吾浅举一例:「当一个道子在道程的修行之中,如果接触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怎样才能去辨判它的理论似是而非,这就是智慧了!」佛堂佛规中有规戒盲从瞎练,在诸道场中各前辈道子亦均努力去纠正这个缺失,正是以表明理解这个课目过程是何其重要。假设说一个道子在道程中受到了波折挫考,如果有人给予智慧而明确的开导,那么他将能够坚定道心。比如说道子受因果报之业考,而有前辈者给予明确的开示,或者引导向正确解开果报的枷锁,那么不但有助于各个道子的道心,更因此加倍对道的体认而益加输诚弘道、修道。反之,没有人给予正确的开导,则当事人可能因此认为修道的辛苦及劫难,恐怕因此而退道心,这就是智慧的重要了!

性理包涵了知所由来的天性及后天的智慧。能所知性,即所谓《孟子‧尽心篇》所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以知性而知天,即为明其所本,而以此行也。众生能知本性之由来而可发挥其至善,纵然落于后天,受诸识相之染化,亦能尽之以心修涵抑制而遵循,以至达到性理融成,则大有助益于修道子之道程精进也。

十四、三宝与明师一指

南海古佛 降

三宝在每一个道场均有之,故当今众生中有因三宝之争端实为不值。佛有三宝,佛、法、僧;道有三宝,与人同以精、气、神;而鸾堂以传真圣训,代天宣化以启迪众生,故天、地、人三才亦为鸾堂三宝也;一贯道之关、诀、印,为传道三宝。此乃因应制宜之普化,何致众生起争端耶?姑不论何教门、道场、传道之普度,各有其宗,即为代天宣化,推行大道之旨也。

再者,一贯道中力倡「明师一指点玄关」,这真的这么重要吗?要来肯定这个问题之前,吾先分析一些必要的关键。

所谓「玄关」,乃人身之灵窍,亦真灵之所居,属纯阳之聚。至圣孔夫子曾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以此藉言人欲超脱此生死轮回之门户,有此大道真传也。而明师一指在一贯道中是为一种入道的仪式,广泛的运用可将之视为与佛家之皈依、耶教之洗礼、鸾门之入鸾其意义相同,乃为一宗教仪式也;但其中所含蕴,有「得道的印证」,颇有玄妙作用。玄关既为纯阳之聚,真灵所居,乃为超脱生死轮回之门,则经明师一指以启开灵窍,可谓打开门户,让人身中之真神可从此灵窍中出入。吾再试举一例:「圣像本为由木头彫刻或者制作而成,凡欲奉祀均有举行开光仪式。这是一种宗教仪式,表面上以示隆重尊敬,但实质上却是藉开光的仪式而启开圣像的灵脉,以使神灵出入圣像,即所谓入神也!得有眼通者,一见圣像即可断定是否有入神,所本者即在此也。」解析至此,众生可以明白,这个开光仪式比作一贯道之明师一指,则其义理相同,关键只在于明师一指之明师是否确实领有天命,则其可使求道者灵窍启开,智慧之门不塞,修持不怠者,终可超生了死;而圣像开光者是否具备大德及明悉开光仪式诸般法则,即为关键圣像是否入神。分析至此,可下一个结论:「明师一指有其正面之意义与功用。」众生须明悟,凡有所得者好自珍惜。

但是,为什么佛教徒却对此大加攻讦呢?此中首要源于佛教中人大都认为一贯道剽窃佛教经典教义,此实为人人各自不同理念下的误执。一贯道之传教乃以孔孟圣学之精髓为立身之本,而兼及佛道两门之修持,而最终之主旨乃在传布大道之真理,言论间涉及佛学是有以之。唯!大道普传,各道场弘法利生,吾深愿众生善体道旨,内修己身而兼善天下,各将己修心得广作众生之引渡也。

吾在本篇虽肯定明师一指之意义及功用,但对于颇多道子动辄以其他未经明师一指之修道子,予于灌输必须去接受明师一指始为之修道,才可成就大道的立论观点亦颇为不以为然,在此一并分析探讨之。

前面已有所述,明师一指在宗教仪式中与其他各宗教之仪式均同,不论修道者归属于任何一个道场,只要精修于本身所皈依之宗教教理,即可达到智慧大开,而修持至超生了死的境界。其中所分判者,乃是一贯道中有 老母慈悲,以明师一指之法门,藉由明师之助力而缩短自己苦修的历程而已。明师一指谓之得道,乃以一指启开生死门,但生死门虽开,如若不能再为精修,终亦无用。「得」始初得道而已,但其成果尚有一段漫漫修持历程也。

吾深愿众生明白,修道的路程就像西谚所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宗教的修持均有最高境界,不是比较谁的「道」比较好,而是每个修子个人的精修与否,才是道程结果的关键所在。人为传教的纷争对道没有好处,只有伤害而已;而不能达到「道」的最高境界,不是道有高下,而是自己的误执阻碍。

十五、了劫

吕仙祖 降

了劫所谓「劫」,在命运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变数产生的破坏或者伤害的力量。每一个人,甚至包括动植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均会存有劫数,而每一个修道子,不论任何教门的出家众或是在家众,更不能避免劫数。古来修道人常有句话,谓之「兵解」,即是修道到了某种境界,而让刀兵劫数以求解脱皮囊的束缚,此即为刀兵劫。而修道子所会遇上的劫数有:「情劫」即一般之家庭亲情考、男女之情爱考;「魔考」即为自身之心魔,及外道之魔考等;其余尚有酒色财气、顺逆等之「命遇考」,以人生顺逆以考心志;「名利考」,以明悟道心;「病考」,以磨毅志。而诸般考又可以形成劫数也!

「劫数」与「考」只是名词罢了!一般众生谓之劫数,修进人谓之考。形成原因有二:

其一,乃为本身之因果业报所形成。因果业乃为八识中第七识意识之作用,以自身之他识而牵引累世业障而形成一波波起伏不定之命运,因而亦产生诸般劫数。吾浅举一例而言:「某一修子在道中颇有坚诚恒修,勤持无懈无怠,此时其所具六识均有日渐淨化倾向,亦即灵性日愈圆明。但此六识乃为自我意念所可自主,而主掌业报的第七识即本此而将夙、现世业障亦一并显现于意识之中,故成为牵引更多的业障,于是修子就会更加艰辛的面对道程,必须一关又一关的去祛除。比如说,今年遇上了家庭劫,好不容易的突破它,旋即又踫上病劫,一磨考几年中,几乎将道心动摇,好不容易的一一克服,又有事业、谤道的智慧考,好似整个道程中就是一连串的考关、劫数所组成。」但是,修子必须明悟,在道程中愈精修则灵性愈圆明,业力则愈紧逼,直至修道子清除它,始能顺利过关,这也就是修子时常会遇上考劫的原理。因而,道中人除了潜修内性之果须勤,以大启智慧之门外,更要兼行功德,以消除业障,减轻压力,也才能不被业考所挫,而能完全了因业而超生了死。

其二,劫数由因缘之所交织而成。紫微斗数中会合刑冲之立论即可为因缘交织之明证。比如说,横祸起于不测,戏水灭顶、疏忽火灾,天祸风火水灾、车厄血光、病磨劫厄等,幸与不幸之别,则在事故之发生是否得有助力而消弭;换言之,可得助而脱难关,则有惊无险,否则难关不脱而成厄,则成劫也。凡事均有起始,而在过程中,在週遭事务、人际关系,甚至人、事、物均为左右劫数与否。故,人一入轮回,命中即有注定将于何时产生何种事端,然后在人生过程中,因缘牵连之会合刑冲而形成也。

所以众生须有明悟,在人生过程中劫数随附着轮回果报而等候着因缘成熟而产生。修道子同样亦在劫因公式之中,只是因为修道者一旦有劫数,容易让人产生「拜神那么虔诚,也是受那么多人生苦磨」的错觉罢了!因而吾奉劝众生,了劫在人生过程中实为重要之过程,只要能将劫数清除则可谓有望缩短修持过程而证得大道,超生了死,回归理天无难也。由此亦可见,「劫」阻碍之大也。

十六、劫与道

吕仙祖 降

人生在世乃由累世中善恶因缘而成轮回之关,因此夙世慧根有助于此世道程中的智慧,即为佛家所谓「十世修成一世果」。其意乃为累世之中均积有善慧之根,而在累世积成之佛果也;换言之,佛果之成就,在此世之因缘乃由好几世的慧根所累积,才形成此世之因缘。相对的,累世能积善慧果,则累世之中亦有可能累积恶因缘,则此恶因缘在累世轮回之孕育下,可能演变成此世注定的劫数,那么在此世的修道过程中就必须受到侵扰;因而渡劫与修道可是一体两面的重要的事情了!

当今修子之中有许多困扰存在,不可否认,其中尤以受劫枉死而枉费修道前功之困扰,尤为存在已久之普遍。常有修子因先人已求道,但道程未尽全功之际罹劫受难,乃心存疑惑:「在劫者是否因有求道就可以免除枉死之禁?」尚可有:「地府抽丁,天榜挂名,而可超入天道三院再修道果?」此点绝无可能!盖,因劫数之形成乃由累世因缘所积,亦即修成佛果仍须累世积善慧果一般;故,受劫未能安渡即为道程未尽圆满,尘缘之因果未了,焉能超入理天圣境?此为劫数之阻碍道子返归理天一大重要因素,亦为修道子不可不慎之处。

然则,人生于世虽知行善,但总在七情六欲未断之中,焉能无过?而造过即有产生因缘,因缘轮回中则亦必形成劫数,如何始能避免呢?在道程中了劫可谓一道很重要手续,亦为人人无可避免,仅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之分判而已。所以必须先了解劫之由来,而在人生过程中必须实践去面对劫数。比如说,某人在修道中为了办圣事而出远门,却因而受到无妄之灾,如住宿处发生火灾,或者车祸出事,差幸命大,脱过劫数,但身体之创伤可谓严重,这就是劫数。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即是要明理,不可因而妄生谤道口业或退志,才能算是圆满度过一劫。否则,谤道口业或者退志,则不但不算渡劫,相反的因此再造业,有可能再产生新劫数。

另外,在日常间亦有颇多之不顺,比如说,身体病痛、事业运途,家庭亲缘,甚至朋友事务等,均可能渐进的折磨,此均在消除累世之业障,亦是间接在弭阻劫数的产生。所以修道子必须明悟,欲证无上果,必须有累世善慧根之累积,而劫数正是阻碍修积善慧果的杀手。因而对道程中诸般突发的事件均须谨慎处理,并且智慧冷静,坚毅的去面对它。

昔时修道者内修八百果而要外行三千功,因内果潜修而外功不行,即要去面对劫数,一个应付不好,恐将沉沦于万劫不复之境况。其理所及,则是修道之中,内外兼修则是修道子了劫并行,则可望顺利达成最高之修道境界,免除在过程中许多波折。今时修道者,有幸躬逢大道普传之际,能够明悟「了劫」乃为修道不可或缺,更因道场遍布,行功了愿亦易如反掌。故,三期末法之时,道子能得修成正觉而证无上果者,比前二期易而宏也。

十七、三千功八百果

吕仙祖 降

佛家主因果轮回论,以种因必得果,三世之中过去、现今、未来而形成一个轮回,故果报中有三时业之牵连,及过去世所种之业因在今世、来世之中形成轮回之谓也。道家主修内性再行外功,则为自修得道,再入世行道之谓也。

儒家主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若未报,时辰未到也,以尊天法人之道德规范为中庸人道以警世。这些理论印证了一个人,甚或修道之士,泛言于一切众生,在因果之中而生死轮回,欲超脱生死必须了断因果。

所谓三千功八百果即是在了断因果的行持。三千功属外行之功德,依据天律所载,一道功为一千功,是以三千功即为三道功;此在行功立德之间,各道场均有依据天律而明示功德。唯修行三千功之间并非只记所得而已,尤在行持之中功过均须综评;而前功不可补后过,后功必须补前过,累积而达三千功之圆满也。

八百果乃谓内性之自修。但何谓一果?大体上以心性修持中除一杂念、一恶念,以至于剋制浮动心相、火性、执着、愎意等,均皆属于一果。换言之,八百果亦即是必须将内性的修持,由日常间的人性习惯,纠正而凝聚,使其从后天的污染蒙蔽中,再回复到先天所俱的真善美的境界。在佛家有八正道、八斋戒;在道家有五时心;儒家之定、静、安、虑、得等,均为内修八百果之修持心得也。

内修外行圆满即为证道,可受天封,颁授道果神职也。在此基本概论下,如若一个修道子在一生一世之中,无法修行圆满三千功八百果,则是否前功尽弃?当然不是!因为修道并无时空之分隔,亦即如业因成果不受时空所限制。一般而言,一世修成多少功多少果,均可世世生生加以累积而至三千功八百果圆满修成,亦即佛家所开示之「十世修成一世佛」之谓也。问题的关键在于生生世世可累积功果,但相同的亦将受业识因果的牵扰;有时候业识重于善慧,则生生世世善功果不但没有精进,反而因受业识的牵掣干扰而愈坠愈深,终致堕落三涂六苦之孽海,难以自拔。是以故,一旦能够进入道中修持,就应尽可能立志精修,以期完全了断因果,而达到修行圆满三千功八百果的境界。

在行持三千功八百果圆满之际,则达证道之境界,可不受因果轮回的干扰,再进修更深层次的道果,未始不是修道的一条捷径,世之众生明乎此理也!

十八、规正仪肃

南海古佛 降

在佛堂中佛规明定礼节周全,此何以也?因为修道之谓,除明理之外,则为人处世之道须有别于众生,庶为基本入道子所俱备之气质。比如说,比丘、比丘尼等剃度受戒而出家,如非断七情、戒六欲,青灯古佛呗叶梵音之修持,反而游逸于世间,萦困于名利,或衣着打扮凡思不去,则人人侧目为怪矣!故修道者必须谨守佛规道戒,言行超然于物外,一则可见修持之有素,再则亦是人伦之道也。

守规戒以为守法之基本,亦为人道之始。无方圆不成规矩,众生群居而成社会,人际间必须有道德伦理之规范始能成为和谐进步之文明。而修道者在道程中亦应有其规范,肃礼仪乃为礼仙佛、拜圣神之虔诚。外有端肃言行,内有坚毅心志,始谓之修道也。

试观如今末法时期道降火宅,处处均有道场,已不似古时出家修道及在家俗众之壁垒分明,泾渭分判,故如今之修道子更须谨守规仪于言行之间也。否则在家修众倡言推行大道,未受人觉察大道潜移默化人性,使先天堕落后天而迷于之本性,再经由大道之薰陶与冶炼回复至性,则大道之宝贵何在?

众生切莫以为规仪仅是小事,但如若积习成弊,则九阳、紫阳两关仍必须作验收也。反之,规戒能守,则道程中必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能受前贤教导而安稳直进道程。礼仪不废,精诚所至,意念之力,亦足以剋化许多阻障。吾浅举一例,有许多道子一心虔诚,规仪不敢轻,虽遇上许多阻障,但是凭着一颗坚诚的道心而弭消了这个阻障多有实例,如贵堂贤生洪生富东之萱亲即是,(按:本案例请看附文)故道子切宜勉之。

而鸾门诸生在道中所负责的圣业,是在与众生面对面的入世济渡,以作引迷入悟。因属在家修众,故规仪较疏,但仍不可轻忽,至少在言行之中仍须谨守规仪,否则紫阳一关仍有待验收也。更何况鸾门与众生接触频繁,如过于轻忽规仪,则与众生何异?如此不但受众生所轻,不易由此而得弘道之效,亦造怠慢不敬,自生业债之因。余如各宗脉虽教义有别,修道实则无异,并此勉之也!

总此而言,须存规仪之心虽非修道者之一大关键,但却是修道子最易疏忽之处,而其牵连虽非攸关修道之成败,但其牵连而成阻碍亦是道子修道不可不注意之一也。

十九、神通篇

吕仙祖 降

神通一词乃出自佛家语,即为通力也,作用自在无碍之谓也。神通有三种之别:

一、报得通:为依果报而自然感得之神通,如三界诸天皆有五通。

二、修得通:即如一般三乘圣者修戒定慧之学,及一般修禅、性、灵、慧之神通是也。

三、变化通:变化、辨识、示现种种之神通力。

故一般修道子每有人提及修道则往往联想到神通,似乎两者乃为一体两面,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如今名门正教之中,佛家讲因果,重修持,而神通之说不予排斥。儒家因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主张,且儒家学说在民间广布流传,根深蒂固,而採排拒态势。道家重显化,以神通救世,故道家修程上有神通印证。再诸如回、耶两大教派,其祈祷等以祈求降赐恩庥等,顾名思义,亦为企盼冥冥中那股主宰力量降临,虽未归属于神通之论,但其认定异能潜力则亦未明白否定神通之说也。

时至今日,台疆一地最为普传之道场─一贯道及鸾堂;在一贯道之道子以修道为灵性永恒之超脱,以性理修持为自我期许的目标,故对神通之说较有排斥,此源于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理念,故予视之为旁门左道。而鸾门则因诸天仙佛均能降鸾阐教,故神通显化之论时有所见闻也。但两脉均源以儒家学说,何以对事理有不同分判?此乃因一贯道以性灵修持为主,而鸾门以入世济渡为主,因此鸾门以神设教,作寿世牖民之普化所致。不过,据佛道经典之记载以人体及灵性的修持,在现代科学逻辑而言,在修持至某种境界可自人身产生潜力,此基本论据在于人体之潜能及灵力所凝聚的意念力量可产生是无可疑义也。

神通在修道子恒持精修中可得,并可在佛家六通中可印証。六通即为:

一、神境智证通:即俗谓之神足通,此通力可使人游涉往来非常自在也。

二、天眼智证通:即俗谓之天眼通,此通力即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也。

三、天耳智证通:即俗谓之天耳通,即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也。

四、他心智证通:即俗谓之他心通,此通可得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也。

五、宿住随念智证通:即为宿命通,此通可得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罪障而无障碍也。此五通在佛家至一般在家修众之凡夫俗子亦可得之。

六、漏尽智证通:即俗谓之漏尽通,此通乃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也,只有圣者始有得,此在《俱舍论》有明载。

由此可知,神通中前五大神通有心人可求修而得;但是却并非得神通即为证道。相反的,得证神通易坠魔障之中,古来佛道两门多有事例可证;因此儒家以神通力易流于妖言惑众而极力排斥也。

修道子了解神通之理论,但必须全部了解于神通之损益,切莫以为修道要求修神通。下期起将陆续阐述讨论「神通之坠魔障」,及「神通不敌业报」,以阐明神通过程之损益,以免道子陷入修道欲求神通之障碍,而阻绝返回理天之路。

二十、神通易坠魔障

吕仙祖 降

前期已概略探讨神通,因多数修道子对于神通均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在道程中易受惑于神通之假象。这种情形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立场而言:

其一:一般道子在日常间不论是遇上人生问题,或者是道程问题,则容易受惑于自称已具神通者之误导。际值末法时期,大道普降,因而人人闻道而修易如反掌,亦因修道随处可得,故造成修道子中有一知半解,而自以为得具神通而致信口开河者,多矣!在此种羡慕神通之心态下,容易造成盲目崇拜而执迷,致使一般道子不能认理归真,以智慧而修道也。

其二:乃是修道子在道程中偶得灵异现象,动辄以为获得了神通,以致灵心蒙蔽,误入岐途者比比皆是。试观,目前修道子颇多自诩得具神通,有者由不定期的灵异现象,诸如有时眼可见灵界事物、耳可听灵界音响,则自喜于有神通力。

以上两种情形,在目前颇多修道子均有此现象,但实际上此为错误矣!
 
吾逐一解释之:

一般道子必须心有正信。何谓正信?简而言之,即是正道的信念。以皈依于道场而修是为正信之行,凡事以理为准是为正信之念;以道德约束己心,而以智慧分析行事,此为具备正信之先决要素。能具正信,遇有人生运程中之波折、挫败,甚至于情绪之起伏,凭藉着正信的力量,亦可为最基本的支撑。很多修道子碰上挫折,动辄消极的逃避,或者求神问卜,此为人情之常,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择良而请教则易受蔽惑。一般仅涉猎而未具神通力者针此而蛊惑,乃易造成道子未蒙其惠,先受其害;更甚者,因而败坏一世道基也,不可不慎之!

再则,至于道子本身执迷于求神通更属有害。一则神通力其本质乃人人具有,如佛云「众生具佛性」,则佛性人人均有。神通力乃人身中灵力穿越 时空所得到验证的现象,即与各人均有潜能的道理一样;所以,每个道子勤 修苦练的过程中,智慧越开,灵体更少受意念的蔽障,很自然的会产生神通力。比如说:「一个道子修道多年,日日精修实练,内修灵性,外行功德,则本身灵性圆明;而功德之累积又祛除了夙累业障的牵缠,那么他的身、心、意具不受外力干扰,很自然就可以显现神通力。」这就好比在同一个夜晚中,都市的人看听都不及乡野中的人,因为干扰程度的不同所致。当然本身的视听官能的灵敏度也攸关听视,而这就好比神通力的显现也攸关于各人灵慧资质不同而显现程度不同。

如若道子执意于修神通,这个执念深入身心之中,久之凝聚成障,会产生一股力量,反而阻碍了自身身心意的神通力显现。更因为心有所思,念入神意,因而紊乱了灵性,因而会产生许多幻象。许多道子求神通不成,反入魔障之中就是这个道理。

深愿众生明悟,神通力与魔障只在一线之间,它大大的阻碍了道程的精进,修道子戒慎!惕之!

廿一、神通不敌业力

吕仙祖 降

神通力既属超越平常的奇异力,而且又与因果业力一样可超越时空的限制,但其基本力量的源头乃在人体之内的潜能,及人体浮面力量的含蕴之中,那么它将也不能抵触大自然之定律,有事实可资为证。

昔日憍萨弥罗国琉璃王,大举兴兵来攻打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城,佛祖虽在途中苦苦相劝琉璃王息止干戈,但却无法打消其念,只得作罢。佛祖座下弟子以目犍连尊者之神通第一,闻讯不服,请以法力救出释迦族人。佛祖喟然而叹曰:「无以为功。」尊者不信,施展飞天神通进入被军队围得水泄不通的城内,挑选优秀健壮之壮士五百名盛入钵内,再飞出大军所困之城牆,满心欢喜来到佛祖前,打开钵一看,原来五百壮士均成血水。百思不解中请求佛祖开示,佛祖才开示说:「昔日在我国度中有一大湖,族人为庆祝大节日,竟将湖水疏泄乾涸,尽吃湖中之鱼。其中有一大鱼特为庞大,有一小孩因不吃鱼荤,仅好玩性以杖敲鱼头三下,此大鱼即为今日之琉璃王,大军即为昔日鱼族,其小孩即为今日之我。头痛三日乃为杖敲三下之报,而我族人尽食湖鱼,故今日此冤难消也!」

此一事例乃可见果报为自然定律,虽如目犍连尊者之神通第一,佛祖之佛法无边,亦不能破解此一业力果报。因冤业之形成乃由轮回凝聚而成的力量,而释迦族人又不能忏悔修善,是以一报还一报,尊者欲以神通解围而不得也;因此神通在过程中亦非大益也。

何以谓?盖因修道子如得神通,妄自仗恃一己之力,横作梗阻,虽是一片善心,但所行所为紊乱定律。即如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而恃之行事,最终仍然难逃果报,死于乱石砸毙。他曾经深入地狱拯救母亲,而飞行自在的神通广大,如此下场更印证了一句话:「神通敌不过业力。」在佛祖的座下弟子,他是第一人的遭遇。所以修道子应如佛祖告诫弟子般,用心于三业的淨化工夫。因为修得神通者即如世俗之人有武技在身,虽无心为恶,总有难免恃势行事力处;德之不修动辄造过也。故,神通之于修道子实属损多于益矣!

但是,修道的过程即在藉假修真,修假体而成真圣,到达某一种境界时会很自然的具备神通,可说是「不求而自得」。若得神通又可以凭之济助众生,不可谓之无益。况且在自身的神通力显现亦可排除三世因果的串连业力,可谓对道子亦有实质之益处也。

吾分析至此有一个结论,即是道子妄求神通无益有损;但在修道至某种境界会很自然的得具神通;是以故,在进道之初,智慧的明辨,即品德的建立必须很注重;就如会武者无德流于霸,会神通者无德反成邪。故,修道子必须体悟神通力不论是否有得,具必须了解到它对个人道程成败有很大的关键。

廿二、真修、口业、败道

南海古佛 降

际值末法时期,大道普传应运,道降火宅。此虽为天运使然,但却因道之盛兴,各宗教、各道派之如雨后春笋,各逞擅长,以至独领风骚不等,亦因而产生互讦互谤,捨本逐末之混乱现象。

目前道气蔚然旺盛,非只台疆大道普传,更因而推及五大洋洲之异国民族,虽仍属萌芽阶段,但实足可见道脉宏扬日盛也。在此情形下,因而造就许多真心实练的修道子勤于弘法布道,内则潜修自性,外则行道,本属龙华会上座中客,可惜却因为口业的谤道,而种下败坏道根,堵绝自身的返回理天坦途。

吾以目前诸宗脉修子之弊端,举例之:

佛门:佛家主空灵,以自性现如来佛性为本,而修持都以自善为先,如诵持经咒为主,恒持坚诚固少有人可及,但亦因迷于文字而坠智慧障之中,以佛教经典而不能兼容他脉,亦因此动辄谤诋他教;所以有许多不能深明佛门之内有精修、外行功德者;虽虔诚诵持,而尚未得往生淨土之愿。此可从近来佛门高僧大德力行入世功德,而有见及智慧障所产生口业实为阻绝回天往生之路也。

一贯道:天道弟子亦以精修实炼著名,且此中道子不论修内性、行外功俱不下于佛门修众,但其间仍有部份道子自身堵绝返回理天之路。一贯道之道子在心有所执,而产生排斥其他道场之心理,因而谤诋之口业迭造,枉费了一世苦修之工,殊为可惜!

鸾门:圣门弟子在一般修众中较有中庸之属性,少有偏激者。但其因修道理念之不同,以及智慧之参差,所产生的口业却不下于佛门及一贯道修子。首先,鸾门弟子因入道场之体认不同,故智慧亦皆参差,因而理念亦大相迳庭。其中尤有鸾门弟子因受入世行持较久,易受神光普照;且因与众生接触频繁,时受尊仰之故,致误认较诸众生高上一筹,动辄出言均不能深思。此中所关连口业之所在,往往为堵绝返归理天之路也。

吾以当今台疆道子作例,当然不是全部修子有此现象,仅为一小部份而已。但是真修的道子却在口业的牵掣下,阻绝了回天之路,殊为可惜,乃在此提醒于修道子。

廿三、昧理偏行

南海古佛 降

所谓「昧理」,即乃不明其理,或是惑于其表面假象而忽略真实内在理之含蕴,乃有各异之义,昧之不明无以导正其行,因而昧理即已容易偏歧行为也。

修道子在道程进修,有一个非常关键所在,亦可谓为入道之基础;即为必须明理。人之于世,不能明理,行为必流诸于蛮横,亦容易妄断,因此容易肇生事端,人际关系必然恶劣,终于处处吃亏于这个竞争的社会。而修道子不能明理有三个缺失:

一、偏行:既无遵循道理,不能开悟道理,则歧途展示于眼前,莫知所循。理乃正途之前卫,即如门之锁也;故不能明理则无以开门以蹈正途也。

二、必失耐性:欲明理,须深索,孜孜不倦而求分明。道子不知明察道理,即因惧于耐性探求道理所致也。

三、智慧必蔽:修道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淨持,即为内性之修持;而心灵淨化,与人意境之昇华密不可分;故智慧与否,可谓道程高下之判。而明理乃从周遭事物的观察中有所心得,融入思维,进而增加本身知识的扩展,形诸于外有高人一等之见解。故,道子不明理,智慧必失;一失智慧则心灵之境界无以提昇也。

道子切莫以为看似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不能作到它,却可能阻碍了回返理天的道路。因为昧理,道程停滞不前,更且可能偏歧异行,终将毁败道基。

既是明理为修道子不可或缺,则如何始克明理,也就是一个课题。俗云:「活到老,学到老。」这个说明了周遭环境时时有新的事理产生,故欲求明理必须遏止好奇心;生活在人际间必须有沟通之管道及约束之规范才能和谐;对道德之培养、实践,不可懈怠。因为好奇心引发了浮动的心志,如果事关他人的隐私,那么更容易牵涉到纷争;而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示处世的圆熟,也是智慧的增加;沟通是负责任的作法,一意孤行表示对事理的包含、领悟不够;道德更是一个人心智成长的表现,道德君子的基础就是对道理的透澈才有成熟的心智而驾御行为。

今夜以明理而作分析,深愿道子有所得,进而脾益于道程也。

廿四、固元培基

南海古佛 降

道子在修持过程之中必有其始:在释曰「皈依」;在耶曰「洗礼」;在圣门曰「入鸾」;在天道曰「明师一指」。所别者,各宗均以先修而后得,天道则为先得而后修。但道子须仔细斟酌,不论先修而后得,或者先得而后修,其关键不在得,而在修;得之若不修亦属枉然。故不论列入何宗修道,就是必须脚踏实地,殷勤持恒,无懈无怠的进修;否则为何要说「修道子」,而不说是「得道子」呢?

以上说明「道」必须修才是关键,而在修持的过程中以起头的第一步最重要。俗云:「万事起头难。」这是在巩固基础的时候最重要。众所周知,基础稳固与否?内部扎实与否?对日后的发展是一大关键。因而修道子自从决定要求道、修道的那一刻起最重要,因为它可能影响到整个道程的成败。举例而言:「在一个人决定要修佛的时候,他是不是对佛理、佛戒有个基本的概念?」当然,有人在毫无体认的情形下进入一个道场,并非意味他的道程就会一无所成。在此引申理论而言:「凡事总有周全之设备,才能圆满完成事物。」故,修道亦如是,当你决定要求修大道的时候,必须有三个心理准备,才有望顺利的修持全程。

其一:对所要皈依的道场有基本的概念才能进入道场,此亦即重要的第一步。

其二:必须觉悟修道是一种智慧的行为。因为时值末法,道魔并降,而白阳道场又是道降火宅,易受魔诋人谤,如无慧觉,进道容易,退道更是易如反掌,枉费大好机缘。

其三:必须破执去迷。儒家圣哲常有博览群籍,融汇百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巍然大成而成硕儒。

故,修道子在通过前述二项的意志智识圆熟后,应有融通诸家教义而精进本身皈依的教义,则不执妄、不迷信。修道是个理智的行为,以己度人,内修外行,以臻圆满境界。

廿五、学海无涯

南海古佛 降

道在天地,道在万物,道在人间,道在火宅,此虽为大道无所不在,但最基本,道却在自心之中。

佛经有云:「佛在心头处,勿向灵山求。」道在自心,视之不见;所谓:「骑着牛儿在找牛,遍数牛群还是少了一头牛。」俚俗之语可谓道尽其详矣!道子亦是犯此通病,道在自心却盲目去寻道,浪费了大好时光,到头来仍是一事无成。

由此可以证明一个修道子,除须具备坚诚的道心之外,首先必须了解自己,而欲了解自己就必须时时刻刻去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习应对进退的道理;学习面对挫折横逆的道理。为什么要学习以上这三个项目呢?

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因为它是每一个人生活周遭的全部;换言之一个人都生活在整个大环境之中,所以必须去学习它所含蕴的存在道理。

学习应对进退的道理。因为应对是一种礼貌,你能否得体的应对必须要有很好的素养,以及智慧的渊博,才能在任何的场所中适度而得体的应付,所以必须学习它所含蕴而存在的道理。而进退是一种行止的表现,俗云:「不知进退。」即在斥责人之不知如何处理所面对的事物。如果在心中有个警戒,行止就不会踰越或者呆滞,亦即可避免不知进退。

学习面对挫折横逆。人生之中随时会有挫折,更会有不知来自何处的横逆衝击,生性消极的人会日愈自暴自弃而致人生灰涩;所以必须学习如何面对挫折及横逆的正确人生。

以上三点的学习帮助你自己了解自己,生命力的潜能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力量。那么修道子亦然!在道程中你不知自我,则如何以自我而达到藉假修真的境界,而将导致「佛在心头处,偏向万里求」,不但捨本逐末的将自心的真道捨弃,并日愈偏离而终致一事无成。修道子宜仔细研味吾言!

廿六、斋与业

南海古佛 降

人生于世既属果报轮回场,则欲避免因果必守斋以少业因。

首先解释何谓「斋」?斋者,心斋之律,斋持之戒也。一般人常以斋即为素斋,不杀生即是。实则斋者仍有许多意义,除了不杀生之素食外,心中之斋却是更为重要,亦为内外之别。外行即为持斋戒杀,但内修之斋却必须达到纯淨的心地,不思荤、不思恶、不思名、不思利、不思淫、不动业识、不引意念,始可达到心斋之境界。当然,既然身入世俗,难免总有动心事物不能克制,唯必须到动心而不妨碍他人,则亦可勉强称之心斋境界。故,守斋,口忌牲荤恶言,心忌动心起意也。

何谓「业」?即为业债、业因。人之所以受业债所困扰即在不能守心斋,杀生则冤业缠,口过则怨业扰;而心图名利必有钻营,利己祸人则业债日积月累;不能戒淫则色业蒙蔽灵根。

综此而言,斋与业本为互属表裡,有因果之关系。一般众生不能守斋,故业债牵连,生于果报轮回,日愈沉沦于苦海之间也。故修道子切宜谨慎,不守斋招业债,则道程徒生阻碍,遑言返回理天矣!

廿七、佛仙问答

南海古佛 降

圣示:本书已至结尾,正述论方面已大体而就,今后将由吾与吕仙祖作对答式之探讨。

孚佑帝君 降

圣示:南海道友,贫道稽首!今日共降懿敕拱衡堂,合著无极宝书《末劫收圆上理天》。见堂中神人为著书大命而输诚策力,引发一个观念:「如若修道子在道场上终其一生之效劳,是否可以回归理天?」古佛高见如何?

古佛曰:仙祖客气!以吾观点,此道子仍须加以区分,而终其一生之涵义亦甚含糊。尚请仙祖明确指出!

仙祖曰:所谓「修道」,除五大教外,尚有千宗万脉,一般均界定教义,能够往生天堂即是。但,一贯道有其特殊,在传教时区分出超生天堂仍有境界之高低,虽然佛道两门仍有天界各层境界之分,但对修道子之影响不大。吾乃以一般修道子而言,请古佛指教。而所谓「终其一生」,乃是指其在道程上无退志、当然在道脉之皈依上不严加界定;换言之,即是只要他能终其一生都在过程上行持,不一定要皈依在某个道场裡。

古佛曰:如果修道子自进道之后,学理修身,行持教义,亦即以先善己身,再行诸于外,兼善度化他人,如此行持一定可以消除夙世业障及罪过而脱离冥籍,超升天堂。在任何一个宗教裡只要真心行善,必然可以累积福果。但是在行持的过程中不单是行善就可以,真正的修道子必须内修心性,外行功德。因为内外仅是一线之隔。比如说,你真心行善,但是动辄口出怨言或者不善之言,因而一面行功,一面造因犯过;而功过评抵之间,即如挑水倒入破缸,永无注满之日。而因端又牵掣灵性直坠轮回之路,上天堂永无可能。至于一贯道修子在修道身体力行方面有所充足,但其在道程中所受到的牵掣,即是出于适才所言,功过评论之间而徒生因端。但是一贯道的道子因道脉应运及天数使然, 老母慈悲,有理天三院及九阳关之考核,故只要坚定道心,一志不退,纵然所修内外功果不足,仍可望回归理天。只是这个结果是「先得而后修」,回理天后仍是一番苦修,不及则仍坠幽冥。

仙祖曰:然则一般在家善众及修子呢?

古佛曰:一般在家修众,如佛教徒、道教徒,甚至孔门弟子、耶回人士等均同,他们均是以实践人道,先修己身,而终身奉行教义,此即为渐修渐得,及至完全消除恶因果,脱离冥籍,自可超生天堂矣!而其中有个特殊,就是鸾门之善众及修子。因鸾门以善书行普化,其教化功效套句现代术语,即为空中教学,函授学校,与鸾门结缘之善众颇多在自家研阅善书以作修持,即为在家修子。如此修道只要遵行内修心性,外行功德,终其一生则超出证果应无难事,如孔门圣哲与仪圣王善人等均足为例。而皈依鸾门之鸾生则介于出家与在家之间,因为鸾生有入门之仪式而无规戒等之传渡,故可谓半圣半凡,此与一贯道中未发捨身愿之道子同。故在道程中因能够多接触服务众生,济世渡众的功德乃属在道场中较易有成;当然,相对因规戒不重,较易造过,而退道者亦多,此为一贯道修子优于鸾门道子之处。

仙祖曰:综合古佛所言,在道程中只要不退志,就可望上天堂;致于上天堂境界高低就端凭在世修持的深浅。比如说,一贯道道子在生修持未尽达到明心见性,复我真如的境界,但只要不退道心,尚可回归理天再修。而一般修众如果一生一世不退道心,可上天堂,而其境界高低则以积功而论。

古佛曰:大致如此。一贯道的道子因为有前辈指开灵慧之门,即为明师一指,至少可减少几年苦修之功;而一般道子却是由基础循次渐进,当然有在道程上进境较缓之现象。但是不论任何一个宗教的修道子,必须切记吾此话:「心法无高下,用功无深浅。」龟兔赛跑人人耳熟能详,愩高心理贻误不浅,得至宝不能珍惜,徒为荒弃也!

仙祖曰:感谢古佛详明开示,今夜吾等停笔。

廿八、再续仙佛对答

孚佑帝君 降

圣示:本书之所以定名为《末劫收圆上理天》乃有其深意所在。「末劫」在每个宗教的传教弘道之中均有所提及,儒曰「叔世」;道曰「末劫」;佛曰「末法」;耶曰「末日」;回曰「浩劫」。虽曰名词各异,其义略同也。「收圆」即乃强调考道之重要,不论任何道脉在行道过程中必有考关及波折;换言之,道有进退者,故最终必须验收也。今日天降宝书,是以故,让世人能够更方便体悟道的真谛,因而能够在末法时期处处得到心法。

南海古佛 降

圣示:南宫道友立论精闢。本书之著即乃让众生明白何谓修道?为何要修道?修道是在修什么?因而本书不但是修道子所必须研阅,即乃一般众生阅书之后亦是大有助益了解道的真谛。

仙祖曰:多谢古佛加以补充说明!但是吾意以为书名既是有「上理天」,则可见强调出超生了死的境界。是否吾等亦可以提示性列出重点,以标明道子在道程中的阻碍是什么无法达到回归理天?

古佛曰:此意甚好!吾先以一贯道道子最常有的阻碍加以提示之。「欺师背祖」这一点佛规中已有明示,但是许多道子却误用其意。所谓「师者」、「祖」者,均指「道」而言,只要心存道志,一心不退,那么就不会阻碍返回理天之路。「离经叛道」这是许多道子最易触犯的事例,常可见许多较为资深的道子动辄喜欢称师作祖,有背离大道,无端挑起纷争。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是一种定律,它就像圆圈,首尾相连,无限衍演,在因果中无论如何均是难以逃避,所以不解因果结,无能上理天。在一贯道的修子中更有一桩必须谨慎,就是「愩高心、错误口」。大体而言,一贯道子的求道心志高于其他修道子,热忱、毅志、识礼,几乎可以成为一贯道子的共通点;但是,「愎」与「执」也几乎成为通病。在前面亦已述及,这样也会阻碍返回理天之路。至于求道之后行持不够,当然更是无法回归理天,达到超生了死的境界。在此吾更要提醒一贯道道子注意,接受名师一指,虽是已打通了返回理天之路,但是必须注意它只是打开了灵性返回理天之门,却不是明师一指就是将道子保送到理天。与其在世修持不够,到九阳关去磨练,不如借假修真,还能以行功立德来弥补行持未足之处。

仙祖曰:古佛苦口婆心开示,想必一贯道子获益匪浅。吾则以一般修道子而言。凡是修道,在人间即以人道为基础,如果修道子的人道,如纲常维德不能修涵,那么也是悖离了道理的精华,想要修成很高的境界就必须去紫阳关历练一圈了!至于心志与性灵的内果修持,如果不能以佛、儒所强调的禅定、安静,那么在灵性的修持也是阻碍达到超生了死的境界。一般而言,戒律在修道子的修持中是不可或缺,虽然有因宗脉之不同而有严宽不等之标准,但基本之戒律,凡是修道子都必须慎守。因为无戒律之约束就容易产生后遗症,比如触犯了因果律,或是行为言语的不符而触犯了天律、冥律等,均是为道程留下了一个尾巴的阻碍。

古佛曰:综合以上所述,修道子在道程中遇有挫折、变化等因素,只要能够一心向道,修持不退,则终必可以返回理天。仙祖以为呢?

仙祖曰:古佛所言甚是!吾因此亦可断言:「道心不坚者,亦无以返回理天矣!」

古佛曰:是的!修道最重要的就是心!今日就到此结束,本书也在仙祖的结论下结束。(全书完)

附:〈规正仪肃〉案例说明

〈规正仪肃〉篇之案例再述  沐恩门下  洪富东

当仙佛著作此篇时,后学除了感恩天恩师德之外,并且仍然不解,为何仙佛要以先慈为案例,作为此篇的举例说明?待经过约一年余,才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得知原因。

先慈讳王圭,是非常诚虔的一贯道亲。大约于四十几岁时求道于宝光组,几年后家中就设佛堂并清口茹素。当时后学读高中,印象裡家中经常有彬彬有礼的道亲来家中楼上的佛堂与母亲聚会参拜,并且时间似乎不短。后来因房屋拆建,却因故一直未能完成,所以母亲就改往点传师家中的佛堂,但距离数公里之遥对当时六十几岁的老人家而言似乎远了些。

母亲于六十五岁时骨癌发病,动了大刀,更换腿部关节,从此走路不便。并且每隔六星期吃一星期的治癌药,每逢吃药的那一星期,因副作用极大,全身发冷,而又极端的瘫痪无力,只能痛苦的躺在床上度过那无助又无奈的漫长日子。如此的岁月大约有三年,之后不但身体健康几乎完全回复,连那服药后的副作用也逐渐的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后学亲耳听见母亲于门诊时向医生要求不再吃药,因为她认为所吃的药已完全没有作用,但医生不允。

这段病中岁月,母亲道业并没有荒废,除了积极参与老人班上课及极力参与道中公益活动之外,她不识字,却将一部《弥勒救苦真经》逐字认识背熟,每天虔诚诵课不辍。

到了民国八十年,母亲七十一岁时,亦即她归空之前一年,本篇著出,当时后学在内堂看着鸾文字字而出,实想不出母亲的行持与「规正仪肃」有何特殊关连。当时未想到因后学已长期居住在外,平常只能抽空回家探视,或许不知其日常生活有特别之处直到一年后,因感戴仙佛度化成全之意,后学特恭请了一幅观世音菩萨画像回家供母亲膜拜,那时母亲问后学:「要怎么拜?」当时后学直觉奇怪,母亲是老道亲了,拜佛那么多年,一般拜佛的礼节应无问题才对;且家中今日只安奉此一佛像,应只有简单的早晚献香、奉茶的礼拜而已,应不成任何问题,于是再向母亲请问。母亲说:「我应先拜 老母娘呢,还是先来客厅拜菩萨?」后学听了之后更加糊涂,于是再请母亲进一步说明。至此,后学才恍然大悟!一年来放在心里,一直未向人提起的问题终于明白了!原来,母亲自从她发病后在家休养,因体力极端虚弱,已不能去点传师家中的佛堂参拜,所以就在她的房间里,不管如何,每天固定于清晨对着点传师所设佛堂的方向,放着当初家中已撤掉的佛堂尚留下的拜垫,就诚心的跪下,作起早晚参拜礼节来。这一拜,从她发病到归空的七年恒持,似乎未曾间断。并且因为她礼拜的时间是在清晨,家人也不知道,母亲自己认为应当,无有罣碍,拜久了也极为自然,所以从未向人提起,难怪后学从未耳闻。

依时间推算,本篇大约降著于民国八十年十月,距离母亲发病已有六年。六年来母亲一念坚诚,道心不退,未被酷厉的病考所挫;且不管环境如何,把养病的卧房当成佛堂,叩拜如仪;而把虚空无形的 老母安奉于自己心头,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如临佛堂亲身面圣一般的按照一贯道亲应有拜佛的礼节天天叩拜。后学此时想像生了大病的母亲,身体冷颤,脚关节拗弯乍痛,跪拜屈伸不便的礼佛动作,由十叩首、百叩首,而至一千叩首的辛苦样子亦不禁潸然。我想仙佛亦被母亲六年来恭敬的仪礼所感,故以此而引为此篇的案例。

至于文中所述:「一心虔诚,规仪不敢轻,凭着一颗坚诚的道心,而弭消阻障。」此一段话应可从发病后及往生前作个对照。母亲往生前除了例行门诊之外,身体行动一切自如,往生前可算享了四五年清福。而在往生前几天犹以平静而略带喜悦的语气劝说邻床病友去求道。从病痛苦磨到静心清福,可见确实消除了许多外在人生的横逆,也化解许多内在业力的折磨,而从她晚年慈祥庄严的遗照也似乎告诉我们这一些。

际值《末劫收圆上理天》改版重刊之际,后学再将此案例重述,一者补写前文《奇蹟的验证》时后学之不知,再者亦期报答天恩师德及先慈养育之恩于万一,并为鸾书印证之意。

恭接 懿旨

本堂主席关 登台

圣示:今夜恭接无极懿旨,命本堂副主席观音菩萨五里外接驾,命本堂城隍十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无极元君九天玄女 降

诗曰:

懿旨颁来降道场。
天书普化启良方。
从兹寿世功勳大。
勉尔输诚誉可芳。

圣示:懿旨宣读,神人俯伏。

钦  奉

无极老母大天尊懿旨曰:

母居无极理天,胜景无数,龙华会未见诸灵儿,望穿秋水,哀哀慈心,谁得了然,差幸,南赡部洲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奉旨由南海古佛、孚佑帝君合同著作寿世宝书,无极宝典之「末劫收圆上理天」,书在著作,道子即已引颈企盼,孜孜深研,无负宝书之著。娘心大慰,乃敕懿旨一道,淮予授权懿敕拱衡堂主席关卿,凡于书之著作过程,迄至书成缴书,而及翻印,能发心流通、讲解、助印者,有所祈求,轻者淮予便宜行事,重者可呈无极值司,立予呈报,以兹感应助道普化之功。愿尔神人共勉,无负母意。

懿旨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壬申年元月十一日

恭接 玉旨

本堂主席关 登台

圣示:今夜恭接昊天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驾,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钦差长生大帝 降

诗曰:

末劫收圆上理天。
点明真学道无偏。
奉为圭臬灵心显。
寿世颁行不计年。

圣示:玉旨宣读,神人俯伏。

  钦  奉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曰:

朕居金阙,统御万灵,痌瘝万象,无时不以苍生是念。查尔南赡部洲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奉旨开著「末劫收圆上理天」一书,三教同欢,欣慰无极宝书降世颁行。尤其,白阳道子受惠更多,际值大道普传,末法时期,宝书降世,旬为寿世之意也。尔懿敕拱衡堂,领 懿旨,设道场,厥尽圣门普化之责,今日宝书完成。

朕心大慰,乃淮敕旨一道,以作颁赐,凡在下列三项之内,淮予南天功德。

一、著书神人加赐道果一级,襄赞著书神纸,淮赐神职一级。凡参加著书效劳生,全勤赐一道功,未及全勤而过半者,以半道功记,其余参鸾一期以十功记。助印本书一本以五功赐记,而在伍佰本以上者,淮予专案上呈,以求叙录。

二、凡赞助书之流通,讲解以度人向善向道者,淮予监察神祗彙报叙录。

三、白阳弟子助印、流通、讲解、淮予消除道、业、病、等诸考,以功之大小,授权天下护法神祇专责处理。呈疏案件,授权懿敕拱衡堂主席关卿专案处理。

赐此恩庥,一则 老母慈悲,方便道子求修大道之行功立德,再则亦以慰勉尔堂神人同心完成畀命也。

钦哉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壬申年二月初三日